数字科技助力意大利考古
近日,意大利罗马考古遗产特别监管局的罗马考古地理信息系统(SITAR)获得欧洲考古学家协会颁发的本年度欧洲考古遗产奖。SITAR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数据考古项目,创造性地通过互联网让全民参与到考古和文物保护当中。
“这对意大利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奖项。”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部长弗朗切斯基尼表示,“这证明意大利为保护考古遗址所作出的努力取得了成果,得到了外界认可。”
作为一个地理参考信息系统,SITAR系统最早于2007年开始运行。罗马考古遗产特别监管局实时将罗马考古领域现有以及新发现的信息、进展、工具和详细教程等置于网络上持续共享,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民众均可免费访问开放数据项目的每个部分,在监督考古工作和强化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可通过互联网对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和保护方案建言献策。
“随着技术发展和更新换代,这一系统已成为公共管理部门和市民之间真正的‘文化中介’,提高了民众对于保护城市空间环境和文化重要性的认知。”罗马考古遗产特别监管局总监波罗表示。
作为目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意大利越来越多地借助先进数字科技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数字信息资料库、虚拟现实、3D打印建模等高科技手段不断被研发并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中。
9月1日,意大利开启了名为“RePAIR”的文物保护项目。在该项目中,机器人技术被应用于庞贝古城遗址壁画碎片的修复工作。修复机器人配备能够扫描碎片的机械手臂,通过3D数字化系统,当碎片被扫描和识别后,精密机械臂将在先进的传感器帮助下精准操作,把壁画碎片放回到原始位置,并避免任何损坏。
“这一项目利用计算机视觉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尖端技术,对像双耳瓶、壁画、马赛克等往往有数千个碎片、人工难以复原的文物进行实物重建。”庞贝考古公园负责人祖赫特里格尔表示,“修复机器人对这些成千上万的碎片进行重新排列,完成精确且精细的还原。”
“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也让更多民众参与其中。” 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院长费加齐说,“意大利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今后我们需要借助更多数字技术来保护那些珍贵的遗址及文物。”
来源:人民日报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政务建设与创新应用研究
- 大数据时代的“生意参谋” 阿里“造”
- 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江苏通信管理局召开诈骗骚扰电话防范治理暨基础通信信息大数据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