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台湾的专利颓势有解药吗?

此前文章《台湾专利被大陆甩在身后的三个原因》曾经分析过台湾专利环境正面临了专利数量与质量双双低落的问题;前鸿海法务长、世博科技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周延鹏认为,如果要有效提升台湾专利的价值,当务之急就是改变当前因循僵化的专利管理制度,专利代理人也要用更市场导向的眼光协助发明人申请专利,否则台湾将难以脱离质、量均劣的困境。

据周延鹏估算,在台湾从公部门到民间企业,每年花在研发、专利申请与管理、技术授权费用以及专利诉讼和赔偿费用的金额,加总起来高达7000亿台币,但换得的授权费用和赔偿金收入却不过30亿至50亿元,投资报酬率极低;而且这些授权费用收入,这几年由生技产业贡献了不少,并非来自台湾主力的ICT产业,显见台湾专利确实陷入了价值无法提升的危机。

然而,不论政府或民间,要提升台湾专利价值,尤其是市场价值的话,需要做的并不是在研发或专利维护上投注更多经费,而是整套从前端研发到后端商品化的产业价值链都要全面改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再把专利当作以获证为终极目标的“不动产”。

能“致命”的专利才是好专利

一提到申请专利的目的,每个人的立即反应都是“防御”或“攻击”竞争对手,但在周延鹏看来,这样的思维正是台湾专利价值无法提升的病因。应该转为更积极的“要人”或“要钱”,而且都必须以能威胁到对手的命脉作为前提。

设定了新目标之后,衡量绩效表现的KPI指标也得重新设计。目前产官学研惯用的指标,不出专利申请数量、科技研发预算金额、科研成果商品化绩效等,周延鹏认为,若要养出致命的专利,得改用无形资产转化率、专利货币化率以及科研成果商品化率及市占和毛利率三项指标。换言之,不能再采用过往由上到下的思维,而是以最终的商业目标为基准,回头检视各个环节的不足之处。

这三个指标中,无形资产转化率指的是研发单位投入预算之后,无形资产的产出比率、专利货币化率则是特指无形资产中的专利在授权费用和胜诉赔偿金方面的货币转化(Monetization)能力,最后,如果研发单位自己就是专利实施者,还得把科研成果商品化后的产品毛利率跟市占率一起考虑。

“20年前Intel的专利部门主管跟我说过,玩专利要玩到市场占有率80%、毛利率60%的能力才能算合格”,周延鹏补充,在当前的台湾,专利的货币转化率还不到百分之一,所以业界才会觉得台湾的专利一点都不好玩。

专利代理人不能只是专利代书

想要把专利玩出价值,整套的专利管理机制与系统都得要改变。周延鹏形容,专利中有两个主角与两个配角,两个主角是技术发明人以及专利代理人、两个配角是发明人的雇主以及专利局的审查委员,四个角色共同建构出整个专利环境的质量与价值,才能提升最终的市场价格;如果其中有人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自然也玩不出什么价值;那么,最关键的发明人以及专利代理人,各自又有什么该尽的责任呢?

“专利不是发明人讲什么,代理人就写什么;这样就只是专利代书,不是专利代理人,”周延鹏认为,要改造专利管理的机制,最难的部分就是将市场端的经验值与运作实务导回最前端的技术开发以及专利申请。

“专利就是在圈地,但是在写请求项(Claim)的时候,要怎么写才能圈到绿洲而不是沙漠,大家都没谱,总之绝对不是发明人讲的那块地,”他认为,拥有专精技术的发明人往往只能看到局部的技术领域,专利代理人如果要脱离“代书”的层次,就要用更市场导向、更全面的眼光来处理每一桩专利申请案,才有办法提升专利质量与价值。

周延鹏举例,“台湾一直有个迷思,认为台湾专利之所以没有价值,是因为我们申请的都是制程改良专利,其实是因为台湾大部分的专利都是产品开发类,而缺乏基础研究和应用的专利,跟制程无关;但即使产品开发类的专利较多,我们在专利的话必转化率跟商品化率却一直不高,这才是大问题。”

回归到实务操作,周延鹏认为,在谈论专利布局时,不能再用传统的国际分类号当作唯一基准,而是要以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功效结构,根据各产业的特性来分析,例如在软件专利、化学专利和部分的医药专利上,功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台湾在撰写专利申请书时却常常把功效都写进独立项中,不但没有必要,也会影响在其他国家的专利布局;此外,他也发现专利说明书中常常看见技术与产品相互混淆,致使该项专利的价值也受到限制。这些现象,都是忽略了市场导向,只会依着研发人员指示照表操课的结果。

台湾要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得靠打群架

再者,也不能忽略了数据的重要性。想要提升专利价值,实现货币化的目标,先决条件就是通盘了解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这必须要靠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达成。

尤其到了国家或地区的层次,周延鹏认为,正因为专利已经是全球化的商业竞争工具,规模不够大的企业和学研机构不见得有能力参与,再加上台湾的财税环境不佳,租税协议签约国都不是台商的主力市场,使得台湾厂商在韩国、日本收的权利金都得被课以很重的预扣所得税(withholdingtax),汇回台湾之后还是得再缴税,对厂商其实十分不利。

他认为,要突破这种困境,台湾应该积极思考把专利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可能性,用“打群架”的概念来实行专利布局,让台湾的中小企业也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

过去业者看待专利,都只是申请、领证、维持,但在新一轮的智慧经济体系中,专利必须要能活用才有价值,而尽全力探索专利运用的每一种可能性,正是台湾厂商无法逃避的新挑战。